时间:2024-06-09 09:36
来源:金羊网
浏览量:7507
作者:安靖 阅读量:11113和《2024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正式发布,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
据初步核算,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1877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11.0%,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6个百分点,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2,比上年增长1.0%,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南都记者注意到,广东去年的海洋产业增加值6809.4亿元,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名义增长4.9%,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8%。中国海洋大学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大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要建设海洋强省,重在发挥第二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推动转型升级的龙头引领作用,“若第二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广东海上风电作业。南都资料图
“制造业当家”向海竞争力再提升
按照新国标《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经济的核心层为15个海洋产业,支撑层为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外围层为海洋上下游相关产业。
在2023年的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构成中,海洋产业占比最高,紧接着是海洋公共管理服务(28.7%)、海洋下游相关产业(16.9%)、海洋上游相关产业(12.9%)、海洋科研教育(5.2%)。
多年来,广东海洋经济三产结构均呈现第三产业占比偏高的特点。广东也在持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202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31.4:65.3,相比上一年,第三产业占比微增,高于全国59.5%的平均水平。
“从全国各涉海省份的发展情况来看,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增长高于第二产业,这是一个产业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中国海洋大学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大海向南都记者解释称,当前,我国要实现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正在从早期追求规模扩张走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他注意到,尽管去年广东的海洋经济二产占比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30%以上,相比“十三五”时期仍是较大提升。
“广东要建设海洋强省,不一定要追求第二产业规模多么大,而是要发挥它在海洋经济中推动转型升级的龙头引领作用,提高发展质量比扩大发展规模更重要。若第二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实现更快速的增长。”李大海称。
广东坚定推动“制造业当家”,2023年海洋实体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新成效,海洋制造业增加值为46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9%,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制造业包括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涉海产品再加工。
这离不开广东不断强化用海用地要素保障。2023年,全省共批准用海面积17575.5公顷,同比增长20.1%,有力支撑了湛江巴斯夫、廉江核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当家”的竞争力。2023年以来,广东共有7个重大项目用海获得国务院批准,面积为1567公顷。
李大海还注意到,2023年,广东海水产品全年产量达478.2万吨,同比增长4.3%。海洋天然气产量为123.7亿立方米,海洋原油产量为1998.1万吨,同比增长6.0%,全省风力发电量为3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这说明广东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深海养殖卓有成效,海洋经济中的资源开发型产业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海洋新兴产业动能澎湃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海洋资源开发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的趋势显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涌现,为广东海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带来了更多新机遇。“总的来说,要抓住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就要把发展重心放在这些新产业、新业态上。”李大海说。
建设海上科创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创新支撑与服务能力。2023年,广东持续推进全省“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四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省海洋领域存量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涉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
据统计,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了2.0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六大产业29个项目创新发展,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2023年,广东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等领域专利公开数超1.6万项,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随之成长的还有一批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2023年,广东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77家,新认定涉海专精特新企业140家。
与此同时,广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电力、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23年产业增加值为2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2.2%,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8%。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1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8.0%。
《报告》指出,今年广东要加快建设海上装备,支持海工等重大装备研制及产业化。李大海认为,“近几年,船舶与海工装备的转型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近期如船舶产品升级和绿色发展,远期如船舶电动化、智慧化发展,当中大有文章可做。”
协同港澳做强湾区海洋经济
2023年6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了“1310”具体部署,将“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全省“十大新突破”之一。多个沿海地市陆续了出台海洋强市、海洋经济发展等政策文件,落实有关部署。
从空间布局上看,广东的海洋经济呈现明显聚集的特征,珠三角地区是发展核心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全面深化,大湾区的海洋经济也实现了新发展。
《报告》指出,广东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粤澳横琴、深港河套等重大平台为重点,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向海开放高地,涉海区域增长极形成了重要引领。“大湾区组合港”线路实现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并延伸至粤西地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日渐完备。全省在不断深化粤港澳航运、滨海旅游等产业合作。
今年,广东将高质量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概念规划,支撑环珠江口地区一体化建设创新开放高地。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推进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支持珠海、汕头、湛江、阳江、汕尾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在李大海看来,广东的沿海城市各有定位分工,通过珠三角带动粤东粤西地区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产业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粤港澳之间的开放合作十分紧密,各类发展要素流动越来越快。“湾区城市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不仅要进一步强化内地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还要强化大湾区的龙头地位,促进广东与港澳海洋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互惠。”
以海洋牧场为例,李大海认为,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可主要承担相关基础研究、先进种苗繁育技术研发、高端装备设计制造等;潮汕、湛江等地可发挥区域支点作用,重点发展种苗、饲料、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产业;其他海洋空间大、自然条件好的城市可专注于增养殖环节,实现规模经济。而港澳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广东可有效协同港澳,引领海洋服务业走向高端化。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导语:纵然,全新一代的本田XR-V还未上市,甚至配置信息也没有公布。但是通过这次北京的试驾活动则不难...
7月24日晚,东风雪铁龙和武汉三人篮球俱乐部在洪山体育馆举行了签约冠名仪式,实现了强强联合。东风雪铁龙品...